
一、学校简介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是一所电子信息特色突出,经管学科优势明显,工、理、经、管、文、法、艺等多学科相互渗透的研究教学型大学。学校始创于1956年,初名杭州航空工业财经学校,而后历经杭州航空工业学校、浙江电机专科学校、浙江机械工业学校、杭州无线电工业管理学校、杭州无线电工业学校等时期,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杭州电子工业学院,2003年原杭州出版学校整体并入,2004年更名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校先后隶属于第二机械工业部、第四机械工业部、电子工业部、信息产业部等中央部委,2000年实行浙江省与信息产业部共建、以浙江省管理为主的办学管理体制,2007年成为浙江省与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共建高校,2015年被列为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学校坚持立足浙江、依托行业、面向世界、服务社会、支持国防,秉承“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传统,弘扬“笃学力行、守正求新”的校训精神,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二、学校简介
计算机学院是在1980年设立的本科计算机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80年9月开始面向全国招收了第一批计算机应用专业本科生,1981年开始招收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研究生。1984年5月设立的电子计算机系。2000年7月,为适应信息学科快速发展的需要,成立计算机学院。2001年7月,经浙江省教育厅批准,以计算机学院为依托,成立浙江省省属高校第一家软件学院。2002年7月软件学院独立建制。2004年10月,计算机学院与软件学院合并,组成新的计算机学院。2009年12月,学校决定在软件学院的基础上成立软件工程学院。2015年3月11日,撤销计算机学院、软件工程学院,成立新的计算机学院。同时成立软件学院,计算机学院和软件学院合署办学,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
1993年获得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获得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学院获得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两个领域的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获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和二级学科计算机系统结构硕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计算机应用技术成为省重点学科,计算机软件与理论成为原信息产业部重点学科,2004年计算机科学与工程成为浙江省重点学科(A类)。2008年计算机应用技术成为浙江省高校重中之重学科,2009年获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立项建设。2011年8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软件工程获得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2年1月依托一级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增设两个目录外二级学科:物联网技术、数字媒体技术(2013年开始招生)2013年7月成为浙江省属高校中唯一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并于2014年招收博士生;2016年1月被浙江省遴选为“十三五”首批一流学科(A类)。2019年9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联合下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获批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7年12月,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B+(前10%-20%),在浙江省属高校中排名第一。2017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最新学科排名,计算机学科在全国281个同类学科中排名24位,进入全国计算机学科前10%。2018年5月,计算机科学学科排名实现历史突破,首次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在进入全球前1%的409个研究机构中排名第369位,在大陆高校中排名第45位。
三、招生对象
已获得学士学位,并在获得学士学位后工作3年以上;或虽无学士学位但已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者;或通过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的国(境)外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获得者。
四、同等学力学位申请
1、完成培养计划规定学分,课程考试成绩合格,由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发放课程结业证。
2、学士学位在当年3月31日之前满三年者,可参加国家5月份组织的同等学力申硕考试,考试科目为英语、计算机学科与技术综合两门,两门各100分,60分合格,可在5年内累积通过。
3、同等学力申硕考试通过后,参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授予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硕士学位的规定》要求,提交学位论文并进行论文答辩,按照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同等学力硕士学位的流程完成各项申请工作,经学校学位委员会评定通过,可授予经济学硕士学位。
五、报名流程及联系方式
1、学员填写《在职同等学力人员修读同等学力申硕研究生课程报名表》,提交个人资料(毕业证、学位证、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各1份、交50K以内电子照片一张,一寸近期免冠照片3张)。【联系人:15157179656-周老师】
2、学院对报名参加学习的人员按条件进行资格审查,审查通过后,按要求缴纳相关费用。
3、按学校通知的开学时间办理报到,领取相关资料,正式入学。
六、学习安排
1.学习年限:在职不脱产学习,课程学习年限为1.5-2年。
2.课程师资:核心师资由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各专业学院专任教师构成,其中包括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
3.上课时间:周末上课。原则上,工作日、法定节假日及寒暑假不上课。
4.上课方式:采取面授+网络的授课方式,面授课同步直播(可看回放),均计入学时。不便参加面授课时,可选择网络学习。
5.上课频率:每月1-2次课,均安排在周末。个人灵活安排,在相应学期内完成即可。
七、课程安排

八、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工作主要包括文献选读、开题报告、论文撰写、论文预答辩、论文评阅、论文答辩等。
(1)学位论文导师。申请人与导师双向互选,并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开题和论文撰写工作。
(2)论文撰写。论文篇幅一般不少于3万字。论文一般应包括如下内容:中外文摘要、目录、绪论、文献综述、理论部分、数据处理或算法程序、案例研究、结论、参考文献、附录、致谢等。论文工作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硕士生独立完成。论文要求立意新颖,观点独到,论证严谨,论据充分,数据翔实,方法科学,结论合理。
(3)学位论文答辩。研究生学位论文预答辩是学位论文评阅的前置环节。研究生在申请学位论文评阅前,应当通过学位论文预答辩。研究生完成培养计划要求的各个培养环节,在攻读学位期间创新成果达到或接近相应学位授予的成果要求,完成学位论文并经导师审查同意后,可进入学位论文预答辩环节。
(4)论文完成时间。原则上,学位论文从开题到毕业答辩(含中间撰写、修改、完善)时间不得超过2年。若中途更换选题,需要重新进行开题。
九、学位授予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需要达到以下要求:
(1)通过相关课程考核、同等学力全国统考。
(2)学位论文,顺利通过开题、撰写、格式审查、查重、预答辩、盲审、答辩。
学位申请流程图:
